魏亦勤 研究员 宁夏农科院
2010-5-7
宁夏小麦的主要病害:
宁夏小麦病害根据病原或病因不同主要有以下3类:
真菌病害:如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
病毒病害:如土传花叶病毒病,黄矮病毒病,丛矮病等。
生理病害:如缺素症,湿害,冻害,旺长等。
小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秆锈病 叶锈病(条锈成行、叶锈乱、杆锈是个大红斑)
一、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重的小麦重大病害。西北、西南和黄淮海麦区是条锈病主要流行区,流行年份受害小麦可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条锈病在我国发生了9次大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品种抗锈性: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或者大面积栽培的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是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环境条件的影响:影响条锈病发生和流行的环境条件主要是雨水和结露。夏秋多雨,有利于越夏菌源繁殖和秋苗发病;冬季多雪,有利于保护菌源越冬;
栽培制度和栽培管理措施 如耕作、播期、密度、水肥管理和收获方式等对麦田小气候、植株抗病性和锈病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冬灌有利于锈菌越冬;麦田管理不当,追施氮肥过多过晚,使麦株贪青晚熟,加重锈病发生;大水漫灌能提高小气候湿度,有利于锈菌侵染。
做好预测预报:包括病情预测、生理小种消长和品种抗性变异预测、以及防治效果和产量损失预测等。
病情预测预报分为常规预测和数理统计预测两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以当地菌源数量、大面积品种感病情况、以及影响锈菌侵染、繁殖和传播的气象因素等的组合状况。对于无当地越冬菌源的地区,则要监测外来菌源多少和到达的时间早晚。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一般主要根据菌源和气象因素来进行预测。
根据预报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冬前长期预测、早春中期预测和防治适期预测。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策略应以种植抗锈品种为主,栽培和药剂防治为辅,实施分区治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控制小麦群体基因结构的过程中,要重视基因多样性这一抗锈关键因素,避免小麦抗锈品种抗源单一化,实施小麦不同抗锈基因品种的合理布局。在条锈菌越夏区和越冬区、其它不同流行区域实施抗病基因合理布局, 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 控制病菌的繁殖、扩散和病害流行。
另外还要注意应用具有避病性(早熟)、慢病性、耐病性和高温抗病性等特点的品种。
栽培防治:合理轮作合理施肥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减少锈病发生;合理灌溉,将病害的发生和产量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
药剂防治:在锈病暴发流行的情况下,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锈病流行的主要应急措施。
药剂种类: 三唑酮、速保利、戊唑醇
药剂拌种: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100克,50公斤小麦种子
叶面喷施: 病叶率达到0.5-1.0%,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80-10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2-32克,兑水50公斤喷雾。
二、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白粉病—发病早、宜早防
三唑(粉锈宁) 80%多菌灵粉50g、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g也可兼治锈病
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最常见、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生频率高且发病范围广的重要小麦病害。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叶面病斑多于叶背,有的下部叶片重于上部叶片,有的相反。典型症状为叶片表面产生绒毛状菌丝形成的菌落,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小麦成熟时,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即白粉病菌的有性世代子囊果。
白粉菌的孢子落在麦叶上2小时后初生芽管形成,4小时后,附着孢形成,8小时后,在表皮细胞里形成吸器原体,24小时后指状吸器形成,48小时后,指状吸器成熟并开始形成次生吸器。到72小时和96小时后,分生孢子梗基座形成,120小时后,大量分生孢子形成,完成一个无性世代。
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气候因素:
小麦白粉病在温度0 — 24oC都能生长,最适的温度是17oC左右。白粉病菌生长对湿度的要求不高,相对湿度0—100%都能生长,相对湿度高生长更好。
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对紫外光和直射阳光敏感。
在流行季节喜降小雨,短时大雨对白粉病的流行不利,主要是孢子不耐大雨冲刷
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栽培因素:
小麦栽培中氮肥过多是白粉病重发的诱因。氮肥多的田块小麦叶片中的含糖量较高,有利于白粉病菌的生长。另外氮肥过多容易诱发无效分蘖,嫩绿部分容易感病,相当于培养了过多的接种体。
水浇地和水田麦白粉病重于旱地麦田。主要原因是水浇麦和水田麦的叶片含水量比旱地麦高,病菌孢子容易侵入。也和小气候湿度有关。
种植密度大小与白粉病发生有密切关系。种植密度大,遮阴避光,有利于白粉病菌生长。
种植方式也与发病有关。套种比单种麦地发病重。主要原因是施肥多,茂密等。
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
现在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很多。从1950年Sears把抗白粉病的Pm1基因定位在7AL染色体上以来,至今有48个抗病基因定位在小麦染色体的32个位点上。这些抗病基因来源广泛:普通小麦、栽培(野生)一粒小麦、栽培(野生)二粒小麦、斯卑尔脱小麦、提莫菲维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高大山羊草等等。
目前我国小麦抗源多,但抗病品种不多,育种赶不上病原变异的速度。主要是很难把产量等农艺性状和抗性性状有机结合。因此,目前种植的品种抗性都不是很理想。但抗性差异也很大。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防治技术体系:
以抗病品种为基础、秋播药剂拌种压低菌源基数为前提、春季实施药剂防治抓关键、加强键保健栽培夺丰收
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品种的抗性布局,这是控制白粉病危害的基础,特别是在越夏区的小麦品种的抗性基因要和临近麦区的抗性基因不同,大面积种植品种的抗性基因和越冬区的抗性基因也要不同。这样形成抗性阻隔布局策略。
减少自生苗,在小麦白粉病菌能越夏的地方,结合麦后茬作物的杂草防除减少自生苗。
药剂拌种 粉锈宁拌种:种子量的0.3%有效成分拌种,拌种应该干拌,同时不能过量,否则,麦苗明显矮于不拌种的麦苗,这可能是一种隐性药害。这种拌种可以有90天的预防效果。实际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控制方法。烯唑醇拌种:100公斤种子有效成分15-20克。戊唑醇也可以用于拌种。